本國家講座系列工作坊提供四種當代教育研究方法論的深入探討,包括:(1)行為分析(behavior analysis)、(2)現象圖學法(phenomenographic analysis)、(3)概念圖析法(flow map)及(4)眼動分析法(eye-tracking analysis)。行為模式分析已廣泛運用於教育研究,主要針對大量互動影片、BIG DATA行為紀錄或互動溝通內容進行分析;而現象圖學法則是一種探究不同個體對於各種現象的經驗、概念化、覺知或理解的實徵研究方法。此外,本工作坊也將介紹概念流程圖析與眼動分析等兩種創新的分析法,概念流程圖析法可在最少的干預下,有效表徵學習者的認知結構的方法,以期幫助研究者得到最多認知結構的相關資訊,進一步提供概念數量、概念連結性、訊息處理策略等認知結構相關量化指標。眼動分析法是一種利用眼球追蹤技術探討人類處理外在訊息之心理歷程的研究方法,多應用於認知、心理、閱讀、傳播和人機互動等研究領域。

  國家講座教授蔡今中老師將與四位資深教育學者分別從方法論的基本原理、資料收集過程與分析、相關優缺點及對該方法論的誤解、預計回答的研究問題、相關論文範例、研究與寫作之注意事項及未來研究議題等方面來進行專題演講。歡迎有興趣的碩博士生及相關研究人員參與。

●時間:104年8月17日(一) 至8月18日 (二)
●地點: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國際大樓 IB 201
●報名網址: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SzTZZdjCbPS6Iw9ovOlci9Egw-qh4_q1QCRiryzGA3M/viewform

8月17日( 一 ) 議程
08:50-09:00 開幕致詞
國家講座教授 蔡今中老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09:00-10:30 行為分析(behavior analysis)專題講座(一)
基本原理簡介、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論之優缺點與誤解、可回答的研究問題
主講人:侯惠澤老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10:30-10:50 茶敘 (coffee break)
10:50-12:20 行為分析(behavior analysis)專題講座(二)
相關論文範例、研究與寫作之注意事項、未來研究議題
主講人:侯惠澤老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蔡今中老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12:20-13:30 中餐 (lunch)
13:30-15:00 現象圖學法(phenomenographic analysis)專題講座(一)
基本原理簡介、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論之優缺點與誤解、可回答的研究問題
主講人:李旻憲老師 (國立中山大學)
15:00-15:20 茶敘 (coffee break)
15:20-17:00 現象圖學法(phenomenographic analysis)專題講座(二)
相關論文範例、研究與寫作之注意事項、未來研究議題
主講人:李旻憲老師 (國立中山大學) 蔡今中老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8月18日(二) 議程
09:00-10:30 概念圖析法(flow map)專題講座(一)
基本原理簡介、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論之優缺點與誤解、可回答的研究問題
主講人:吳穎沺老師 (國立中央大學)
10:30-10:50 茶敘 (coffee break)
10:50-12:20 概念圖析法(flow map)專題講座(二)
相關論文範例、研究與寫作之注意事項、未來研究議題
主講人:吳穎沺老師 (國立中央大學) 蔡今中老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12:20-13:30 中餐 (lunch)
13:30-15:00 眼動分析法(eye-tracking analysis)專題講座(一)
基本原理簡介、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論之優缺點與誤解、可回答的研究問題
主講人:蔡孟蓉老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15:00-15:20 茶敘 (coffee break)
15:20-16:50 眼動分析法(eye-tracking analysis)專題講座(二)
相關論文範例、研究與寫作之注意事項、未來研究議題
主講人:蔡孟蓉老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蔡今中老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16:50-17:10 閉幕

行為分析(behavior analysis)-侯惠澤副教授主講
行為模式分析著重於針對大量互動影片、BIG DATA行為紀錄或互動溝通內容進行分析,目前朝向兼具質化與量化的優勢之混合研究方法與實用主義與結構論取向,探究視覺化結構性的行為模式。行為模式分析已廣泛運用於教育研究,搭配序列分析、群集分析、量化內容分析、社會網絡分析、ARMA、資料探勘技術與其他統計方法進行多維分析。本場次並將介紹主講人近期發表之一系列創新的學習行為模式分析方法,並討論各種行為分析時常見的困難與議題。
侯惠澤博士為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所副教授,研究主軸專注於整合多維度分析方法分析學習行為模式,發表研究文章已超過100篇,其中包含45篇以上的SSCI期刊論文。侯教授為近五年來ISI SSCI資料庫中在教育研究領域期刊中以behavioral pattern或content analysis為主題關鍵字檢索,文章數量均為全球前三名內之學者(2014六月統計)。他擔任超過20個國際相關期刊的編輯委員或審查委員(包含15個以上SSCI期刊審查委員),並擔任國際專書主編,並曾獲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傑出研究創作獎。

現象圖學法(phenomenographic analysis)-李旻憲副教授主講
現象圖學法為探究不同個體對於各種現象的經驗、概念化、覺知或理解的實徵研究方法。此方法可發展出針對特定現象之一系列本質上不同且具有階層性之概念(conception),更可將質性資料轉化成量化資料進行後續分析。現象圖學法近年廣泛應用在教育領域,除針對各教育現象外(如,學習、教學、評量等),更將研究範圍推展至不同學科領域、網路學習或各種創新教學等議題上。工作坊將介紹現象圖學法、資料收集與分析、其方法論及研究議題進行分享。
李旻憲博士為國立中山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特色為基於學習者經驗及信念之研究,研究領域包含科學教育與網路學習,並以混合研究法結合現象圖學分析及量化工具發展進行深入剖析,並針對理論架構及研究工具量表編制持續進行整合與創新。李副教授曾獲得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國立中山大學特聘年輕學者以及國立中山大學年輕學者獎。

概念流程圖析法(flow-map method)-吳穎沺副教授主講
許多研究者以「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來表徵儲存在學習者腦中的知識架構,「認知結構」是一個假想的結構,可以用以表徵學習者的長期記憶區中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而認知結構的評量也被視為是學習者學習成果的另一重要指標,而在認知結構的評量方法中,「概念流程圖析法」(flow-map method)是一個比較新的分析方法,可以在最少的干預下,有效表徵學習者的認知結構的方法,能夠幫助研究者得到最多認知結構的相關資訊,而「概念流程圖析法」透過質性分析後,也可以進一步提供概念數量、概念連結性、訊息處理策略等「認知結構」相關量化指標。
吳穎沺博士為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副教授,曾獲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科教處)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主要研究領域為科學教育與數位學習。

眼動分析法(eye-tracking analysis)-蔡孟蓉教授主講
眼動分析法為利用眼球追蹤技術探討人類處理外在訊息之心理歷程的研究方法,多應用於認知、心理、閱讀、傳播和人機互動等研究領域。近年來,由於眼球追蹤技術的進步,眼動分析法已逐漸引起教育研究領域學者的興趣和重視,並開始嘗試運用眼動指標和視覺化資料,窺探及詮釋學習者的認知歷程和認知策略,成為結合生理與心理資料分析的跨領域研究方法。工作坊將介紹眼動分析法的基本概念,並透過個案分享研究工具、資料收集與分析及相關研究議題討論。
蔡孟蓉博士為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資訊素養、線上科學探究學習、和後設認知策略。近年來,特別專注於運用眼動分析方法探討學習者在數位認知歷程中的個別差異,藉由眼動資料深入剖析學習者視覺注意力分佈和轉移情形。眼動與認知相關研究已發表6篇SSCI論文和20篇研討會論文,並曾擔任IJSME 2014特刊:從神經科學觀點看科技輔助數理學習之客座主編。蔡教授曾獲得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兩次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優良研究獎,並獲聘為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特聘教授。